上脘穴歸屬于任脈,有治療腹脹、消化不良、打嗝、嘔吐等作用。上脘穴的位置:當臍中上5寸,詳見本文圖片說明上脘穴的準確具體位置及穴位療法。
上脘穴在什么地方?
告訴大家怎么找上脘穴穴位位置
仰臥位,在上腹部,前正中線上,神闕與胸劍結合點連線的中點處,再向上量l寸處,按壓有酸脹感。
【上脘穴位的作用功效】
【主治病癥】胃脘疼痛、反胃、胃脹、打嗝、消化不良、腹脹、嘔吐、黃疸、泄利、虛勞吐血、咳嗽痰多等。
【作用功效】和胃健脾、降逆利水。
【臨床應用】現今常用于治療反胃,嘔吐,食不化,胃痛,納呆,腹脹腹痛,咳嗽痰多,積聚,黃疸,虛癆吐血。胃炎,胃擴張,隔肌痙攣,腸炎。
【上脘穴位配伍】上脘穴配豐隆穴治納呆;配天樞穴、中脘穴治噯氣吞酸、腹脹、腸鳴、泄瀉。
上脘穴配內關、足三里穴位治胃痛、嘔吐。(《針灸學》)
上脘穴配天樞,有和胃降逆,化濕去穢的作用,主治霍亂吐瀉。(《針灸大成》)
上脘穴配氣海,有益氣攝血的作用,主治便血,嘔血,脘腹脹痛。(《腧穴學》)
上脘穴配足三里穴位,有調和胃氣,升提脾氣,去濕化濁的作用,主治胃痛,泄瀉,黃疸,四肢無力。(《玉龍經》)
上脘穴配胃俞,屬俞募配穴法,有調中和胃,寬中利氣的作用,主治胃脘脹滿,食欲不振,嘔吐呃逆。
上脘穴的注意事項
上脘穴、中脘穴、下三脘穴的氣血運行變化基本相同,氣血物質皆是匯聚胸腹上部的地部經水,且皆為循任脈下行,所不同的是,上脘穴、下脘穴匯聚的經水稍少,中脘穴匯聚的經水量大,上脘穴匯聚的經水溫稍高,中脘穴則次之,下脘穴的經水溫度最低。
艾灸上脘穴——和胃降逆、化痰寧神
刺激上脘穴可以采用扒揉的方式,用拇指推揉上脘穴2-3分鐘,每天堅持按摩,可以改善消化不良、水腫等病癥。還可以采用溫和灸刺激上脘穴,將艾條點燃置于上脘穴穴位上方,距離穴位皮膚2-3厘米進行施灸,每天艾灸5-10分鐘,每天一次,可以有效地治療納差、癲癇等病癥。
拔罐的方式也可以用于刺激上脘穴,將氣罐吸拔在上脘穴上,留罐15分鐘即可起罐,隔天一次,可以用于治療腹瀉、消化不良等病癥。還可以采用刮痧的方法刺激上脘穴,用角刮法刮拭上脘穴至出痧,隔天一次,可用于治療胃痛、嘔吐、腹脹等病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