口腔潰瘍又被稱為“口瘡”,是指發生在口腔黏膜上的表淺性潰瘍,同時口腔內有灼熱疼痛的感覺。中醫學認為此病是由心脾積熱,熱盛化火,真陰不足,虛火上炎而造成的;有的是由于氣血兩虧,口腔黏膜失于濡養而導致的。專門針對其發病原因,艾灸時,每次取2-4穴,清熱解毒,消腫止痛時根據不同的癥狀,施以不同的配穴,可以治療此病。
【功效】祛風散寒,解表清肺,防止外邪傳里
【功效】能使氣血源源不斷生長。
【功效】滋陰降火。
4、灸涌泉穴
【取穴方法】足心凹陷處,在腳底凹陷處的前方,約略可看到腳底肌涌泉穴肉形成的“人”字紋路就位于“人”字紋的交叉部分,左右各半。
【施灸方法】溫和灸。取坐位,手持點燃的艾條,對準穴位,距皮膚1.5到3厘米,以感到施灸處溫熱、舒適為度。
【施灸時間】每天灸1次,每次灸5到10分鐘,灸至皮膚產生紅暈才行
【功效】驅除下肢的寒氣,調理脾胃。
5、灸天樞穴大腸俞穴
【取穴方法】天樞穴位于肚臍兩側約3橫指寬處,左右各半。大腸俞穴位于腰部,距離第4腰椎兩側約比大拇指稍寬的地方,左右各半。
【施灸方法】溫和灸。被施灸者平躺,施灸者手持點燃的艾條,對準穴位,距皮膚1.5~3厘米,以感到施灸處溫熱、舒適為度。
【施灸時間】每天灸1次,每次灸5-10分鐘,6次為一個療程
【功效】調腸腑,理氣行滯,培元固本,疏理腹中氣機。
6、灸中脘穴胃俞穴脾俞穴
【取穴方法】中脘穴位于身體的中心線上,距離肚臍上方約6橫指寬處。胃俞穴位于背部,第12胸椎,距離脊椎兩側約比大拇指稍寬的地方。脾俞穴位于第11胸椎棘突下旁開2橫指處,左右各半。
【施灸方法】溫和灸。對中穴施灸時,被施灸者平躺,施灸者站于一旁,手持點燃的艾條的一端對準施灸部位,距離皮膚3厘米,平行往復左右方向或反復旋轉施灸。對胃俞穴和脾俞穴施灸,被施灸者俯臥,施灸者站于一旁手持點燃的艾條的一端對準施灸部位,距離皮膚3厘米,平行往復左右方向或反復旋轉施灸。
【施灸時間】每天灸1次,每次灸5~10分鐘,6次為一個療程。
【功效】健脾和胃,調理肝脾,對治療伴隨胃痛的口腔潰瘍特別有效的。
7、灸脾俞穴關元穴
【取穴方法】脾俞穴位于第11胸椎棘突下旁開2橫指處。關元穴位于肚臍下方4橫指寬的地方。
【施灸方法】溫和灸。對脾俞穴施灸時,被施灸者俯臥,施灸者站于一旁,手持點燃的艾條的一端對準施灸部位,距離皮膚3厘米,平行往復左右方向或反復旋轉施灸。對關元穴施灸時,被施灸者取平躺位,施灸者站于一旁,手持點燃的艾條的一端對準施灸部位,距離皮膚3厘米,平行往復左右方向或反復旋轉施灸。
【施灸時間】每天灸1次,每次灸5-10分鐘,6次為一個療程。
【功效】健脾和胃,調理肝脾,培元固本,溫陽益氣,對治療氣血不足的口腔潰瘍特別有效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