換句話說,“氣血”就是精氣和血液共同對人體滋養能力的統稱。
俗話說,“久病必瘀,瘀久必病”,唯有及早發現、解除瘀血,才能治小病免大病。在這一點上,中醫比西醫高明,中醫可以根據身體的輕微異樣(如臉上長斑、舌下靜脈曲張、手腳青筋暴露等),及早地發現瘀血并予以解除;而西醫只有等血液循環出問題了甚至血管破裂了,才發現身體出現了病變。
怎樣解除氣虛血瘀呢?關鍵在于疏通經絡,唯有將經絡與血再次“連接”起來,才能使“氣有所依,血有所附”,氣血回歸本位了,就能正常地輸送養分帶走廢物。
二、兩大因素,導致現代女性氣虛血瘀
現代女性為什么氣虛血瘀?主要與兩大因素有關系:一是肝郁(內因),二是久坐(外因)。
1、肝郁
肝主疏泄,當人情緒不穩時,肝氣就會郁滯,產生氣積。當氣積跟濕“勾結”在一起,還會形成血結、痰結。時間長了,這些“結”可發展成混合型,治療起來比單一型要復雜得多。
在西醫的檢測報告中,經常出現“結節”、“囊腫”、“增生”、“肌瘤”等醫學名詞,這些在中醫學都統稱為“包塊”,其實就是“結”演變而成的。
這些“結”沿著肝經從下往上走,在膻中這塊堵住之后,就會往兩側乳房上走,所以乳房會脹痛、疼痛、有硬節,乳腺結節和乳腺增生就形成了;同理,當它們游竄到盆腔,子宮肌瘤、卵巢囊腫、盆腔息肉等婦科肌瘤就出現了。
2、久坐
久坐時,大腿跟腹部之間的腹股溝處于折疊狀態,長時間折疊,經絡就會受到擠壓,就會影響氣血運行,引起瘀堵。
臨床醫學上,很多女性有婦科疾病,但就是查不出病因,其實從中醫學角度看,與久坐有很大的關系。
因為腹股溝淋巴是整個生殖系統最大的排毒系統,它若瘀堵,代謝的垃圾產物就會全部瘀堵在其周邊區域——子宮所在地!時間長了,盆腔息肉、子宮肌瘤、卵巢囊腫等婦科問題就都來了。
此外,由于“郁久化熱”的緣故,瘀血等長時間堵在盆腔里,回流不出來,就會引起濕熱,炎癥、膿包就橫空出世了。
三、艾灸,氣血運行的“發動機”
中醫治病常用八種治法——汗、吐、下、和、溫、清、消、補,具體到氣虛血瘀,就要用到里面的“消”法。
清朝醫家程鐘齡在《醫學心悟》是這么說的:“消者,去其壅也,臟腑經絡之間,本無此物,而忽有之,必有消散,乃得其平”。
不管是肝郁還是久坐,帶來的直接害處就是氣血緩滯不通,形成血瘀,而艾灸正是消散氣積和血瘀的不二之選!
艾灸盛行千年,其基本原理就在于疏通經絡、宣通氣血、活血化瘀,并借助艾草“走三陰通十二經”的藥性,確保氣血循環的通道(經絡)通暢,從根源上杜絕血瘀等各種瘀堵的產生。
因此,對于動輒肝郁、長期久坐的現代女性來說,借助艾灸解除氣虛血瘀是再合適不過的了。
四、如何艾灸?
第1步:艾灸活血化瘀要穴
通常選擇膈俞、曲池、血海、三陰交、復溜。
這幾個穴位有的本就是活血化瘀的要穴,如膈俞、血海;有的位于“交通要道”,如肝經脾經腎經交會的三陰交。艾灸它們,可以活血化瘀,促進周身血液循環。
第2步:分情況辨證艾灸
1、肝郁
這一個講過很多遍,只要遇到肝郁,必灸5穴:四關(合谷+太沖)、四門(期門+章門)、膻中。
2、久坐
久坐引起的氣滯血瘀,必灸兩個部位:
一是,腹股溝區域。因為腹股溝是久坐后瘀堵最嚴重的地方,必須先行處理,建議艾灸兩個重要穴位——氣沖和沖門,有利于疏通腹股溝處的淋巴。
二是,盆腔區域及八髎。這是為了疏通盆腔氣血,防治婦科疾病,建議艾灸以下穴位:神闕、氣海、關元、子宮、八髎。
“氣血是一切身體表現的本源”,尤其女人“以血主事”,氣血的調和與否直接決定著女人一生的健康與顏值。作為女人,應該用好艾灸這一人體氣血運行的“發動機”,長期堅持,則氣血充盈通暢、臟腑陰陽平衡,讓身體時刻保持“年輕態”。大量案例也證實:長期艾灸的女人,無體能、姿態、容顏,都比同齡人年輕。